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与大战国家认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国与大战国家认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谢邀。中国当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密切。关于官方的参与,各种资料上都讲的比较多了,子渊就和大家说说唯一在欧洲战场代表中国参战的烈士——马毓宝中校。
▲马毓宝像及中山先生题字
马毓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生于云南昆明,回族人,自幼聪明伶俐、好打抱不平。由于法国自从清朝末年就开始对越南、云南一带进行文化扩张,马毓宝小时候便在法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读书,会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年纪稍长后,他考入了云南省高等学堂的实业科,毕业后又报考了云南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在校期间,马毓宝学习非常刻苦,还手书“还我河山”挂在桌前自勉。“二次革命”爆发后,马毓宝毅然参加,然而最后却以失败告终。马毓宝只好回到家乡,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滇军工作。这时候,一位和他素来交好的法国领事向他介绍了国外情况,并描述了德国在一战中的暴行,激起了马毓宝的愤怒。
▲法国领事馆旧址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是一战最关键的一年,马毓宝在这位领事的帮助下远渡重洋抵达法国。一开始他被安排到军校当教官,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于是他给滇军将领写信,请他们为自己说情以便于参加战争。对于参战意义,马毓宝在信中写道:
“吾当效绵力以战德。德苟败,中国亦去一敌。”
▲滇军领袖唐继尧雕像
滇军将领收到信后果真替他说情,还让驻法公使给他办了参战手续,他也就成了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军人。当时的中国虽是参战国之一,但组建的“参战军”并未投入战场,因此马毓宝是以外籍志愿军的身份参加的。白天他在前线冲锋,晚上就坐在战壕里记录战况。
▲“索姆河战役”旧照
在一次冲锋中,马毓宝头部中弹,伤势非常严重,他仅休息了一周又再次冲上战场,结果又因瓦斯弹中毒。他的英勇行为赢得了法国当局的尊敬,多次为他记功。见他数次负伤,驻法官员担心其人身安全,屡次相劝但都被婉言拒绝。
2年后,这位无畏的中国战士被子弹击中,倒在了索姆河东边的哈姆前线,年仅24岁。法国政府按照穆斯林礼节将其葬在法国埃纳河畔维克城的军事公墓中,巨型花岗岩墓碑上刻着“1918年9月2日为法国而阵亡的外籍志愿军烈士马毓宝”,98年来一直有当地人为其扫墓。
▲维克城军事公墓中的马毓宝墓
国内得知消息后,昆明百姓为其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很多军政人物出席并献挽联祭品。孙中山先生亲自题写了挽辞“黄胄光荣”、前总统黎元洪手书“邦家之光”大幅横匾、云南回教俱进会敬“中国有人”巨型木质漆金匾。其灵位被请入忠烈祠,广州政府赠予他陆军中校的军衔。仰我烈士,魂归来兮!
针对这个问题,木叔可以有两个回答,都涉及到那段比较隐秘的历史:
第一个回答很确定,我们是派兵参战的。
第二个回答是,除了派兵之外,我们还派出了14万中国劳工支援欧洲战场。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中国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个很多朋友应该了解。
只不过我们是在一战快结束的时候的1917年8月表示参加到英、法、美等国的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奥匈和沙俄集团宣战。
我们参战的3个月后,沙俄因为爆发了十月革命,退出了战争。而协约国集团认为沙俄放弃承担战争责任是不行的,于是他们组织了多国干涉军,出兵俄国,逼迫俄罗斯要对战争负责。
当时中国是北洋政府,鉴于参战晚、欧洲距离远,因此当时的联军要求中国派兵前往俄罗斯远东,目标是第一大城海参崴,要占领当地,表达对协约国联合行动的支持。
除了中国派兵进入海参崴之外,日本是派兵最多的国家,美国也有少量部队,因为中美日都是在亚太区域的国家,所以进入海参崴的联军基本以他们为主。
而日本在1904年就与俄罗斯打过一仗,因此对俄罗斯的领土一直觊觎,所以派兵最多,该国军官也就成了占领海参崴的指挥官。
当时北洋的段祺瑞政府对中国出兵很重视,不仅派遣了全部日式装备的陆军部队,还派遣了两艘军舰的海军协同进军。
这次中国军队进驻海参崴停留了大约1年半,1920年12月,军舰和军队陆续撤回国内。
第二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也不清楚,木叔简单介绍一下。
一战时,法英等协约国工厂缺少工人,从中国,印度以及当时的殖民地东南亚补充。
当时英法两国除在中国招聘了近14万劳工,与当时政府艰苦谈判达成协议后,于1916年主要在山东,其次在河北和江苏设立了招工点。
据说法国方面对中国工人的评价是:朴实、结实、吃苦、顺从,将会适应法国的气候条件并能从事艰苦的工作。
法国招聘了37000名中国劳工,其中10000人被派到法国前线北方,英国招聘了93000-95000名中国劳工,也全部驻扎在一战前线法国北方。
就在上周,法国亚洲委员会发起了向亚洲劳工致敬的活动,在巴黎凯旋门举行。算是对这段历史的铭记吧!
你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欢迎关注木叔,多交流!
一战时期中国北洋政府是段祺瑞执政,他是皖系的代表人物,皖系亲英美,所以中国政府被迫加入了英美主导的协约国联盟,德国战败后,同盟国也就瓦解,协约国就是战胜国,因此中国就属于战胜国.
一战中,中国政府并未直接参战,但是协约国对德战争也在中国山东打响
一战的确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和势力的重新划分,当时的中国的社会性质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格的说还不适用与上述评价.当时的中国处于胁从的地位,不具备主要作用
有关系。中国虽然没有派军事人员直接去欧洲参战,但派了很多劳工去英法的部队中从事体力劳动,如搬运军需和开挖战壕,有时甚至帮助军队排雷。有不少人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也有部分战后还活着的人留在了当事国。中国本来在一战中应该属于战胜国而分到战后红利,但却被英法等列强出卖欲将德国在山东省的利益转让给日本,结果引起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抗议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
当然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这是中国在近代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
一战的主战场虽然在欧洲,但是它的影响蔓延至全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借机入侵中国青岛,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这激发了中国人的反日情绪与民族主义思潮,之后的“五四”运动乃至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都受其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使得中国首次登上近代国际舞台,也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这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及重要转折点”。
附图,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右上为顾维钧
围攻青岛与山东问题
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加快瓜分中国的步伐,山东地区的权益被德国人占据。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被国际社会所承认为中国合法政府,但它也无法阻止列强瓜分中国。
1897年德国开始占领山东青岛,并在那里建立了远东的军事基地。一战爆发后,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均势瓦解,日本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他顾之际加速控制中国。日本加入协约国并开始夺取德国在亚洲地区殖民利益,日本的行动符合协约国的利益故而得到英国支持,因此日本对德宣战并出兵攻击德国人统治的青岛。
1914年9月2日,从青岛登陆的日、英联军开始围攻驻华德军,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包围后,德军于11月7日投降。当初,为了使中国加入协约国以及允许英、日军队从中国领土上围攻青岛,英国承诺日后将胶州湾交还中国。
附图,日军登陆青岛
1914年11月18日和1915年1月7日,中国政府两次向日本政府提出撤军要求,但是日军并不撤退;更重要的是日本政府要求北洋政府在1915年5月7日前批准“二十一条“,否则将开战,美国虽然介入中日谈判但也无力阻止日本的要求。
1917年1月,英国请求日本海军到大西洋助战,日本则借机要求英国、俄国、法国和意大利支持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以及以及德国在太平洋赤道以北的所有领地,四国都秘密承诺支持日本。
战后的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中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7项要求,希望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陈述书,但列强把德国在华的一切权益完全转让给日本,中国代表团愤然离去,没有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凡尔赛条约》彻底激怒了中国人民,最终导致了“五四运动”,今天中日两国的关系仍因此受到影响。
附图,五四运动时期抵制日货
中国参战与中国劳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北洋政府先保持“中立”,在协约国显露优势之后于1917年8月14日宣布“与德奥两国同时入于战争之状态”,同时与两国所签条约一律废止。
1918年10月2日,驻美公使顾维钧在纽约格林伍德公墓的一次活动上说: “1917年8月14日,中国宣布参战。这不是一个随意的决定,而是理性的选择。尽管中国远离战场的中心,但一直认为自己对于世界大战负有实际责任。德国自1897年起就侵犯中国山东省沿海地区。这里是孔子故里,一直是中国的圣地。” 可见参战目的在于收回一些列强所占利益。
除了同盟国必败之外,中国参战的目的亦在于遏制日本。1915年,北洋政府被迫签订“二十一条”的修改版本《中日民四条约》,当时的外交部长陆徵祥认为:“只有参战,到和会时再提出,请各国修改。”才能挽救; 段祺瑞主政后也认为“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必将提高中国之国际声誉。”
参战后中国并未直接派兵参与,而是组织数十万华工前往欧洲战场为协约国担负后勤任务。在西线的华工被英法编中国劳工旅,总人数超过14万,东线的华工则至少有20万。
在欧的中国劳工从事修筑战壕、运送弹药、修理坦克等工作,许多人客死他乡,有些华工甚至在乘坐赴往欧洲途中的船只时就遭遇到袭击,葬身大海。
附图,为英军进行维修工作的一战华工
附图,法国华工墓碑
可见,中国与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求赞加关注!!欢迎交流与讨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与大战国家认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与大战国家认同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